锡拉木伦庙价值

锡拉木伦庙是乌兰察布市辖区内最大的喇嘛寺庙。住庙喇嘛在兴盛时期曾达 1400 名左右。 解放前,美、日等国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在此进行佛事活动,是一座中外享有盛名的草原古刹。每 年夏、秋两季来大庙进香,礼佛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登临北山,可见抗日战争时遗留下的战场、 碉堡、弹痕,再向西北行 4 公里 可一览金 长城风采。向西南行 1 公里,锡拉木伦河西侧的半 坡上有元代时期兴盛的“砂井路总 管府”遗址。西北 4 公里是金代金界壕。 乾隆五十八年(1793)、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款,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大大提高、 完善了驻藏大臣制度,标志着清改府对藏施政发展到了最完备的阶段。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 汉、蒙、藏之间的政治纽带不断加以完善和巩固,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得以加深,使得这一 时期的艺术创作活动呈现出灿烂缤纷的景象,藏传佛教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风格亦渐至统 一,后期模式化的倾向较为显著。明朝中期形成的勉唐画派和钦日画派,在格鲁派如日中天的清 代获得了巨大发展,几至极盛。成为了左右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两大流派。明晚期逐渐兴起的噶 码噶智画派由于教派纷争面一度衰落之后,在清中期受到康区土司的大力扶持,成为了 18 世纪 以来藏传佛教美术流派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其对于汉地艺术因素的全面而大量的借鉴和采纳 呼和浩特市文物保护中心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锡拉木伦庙壁画保护修复方案 11 尤为人称道。藏传佛教艺术在明亡之后的再次东传开始于顺治初年。为了迎接五世达赖喇嘛的到 来,清廷就在顺治八年(1651)敕建了北海白塔寺和黄寺。康熙皇帝即位以后,一方面利用藏传佛 教以实现安抚蒙藏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对藏传佛教信仰情有独钟。而将这种个人信仰的渴求 和国家统治需要的二重性集中运用面并行不悖则体现在了乾隆皇帝身上。留存至今的大量宫廷风 格藏传造像和唐卡艺术也为人所瞩目。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营建活动的极度热衷,既是对藏传 佛教及其僧众的莫大礼遇,同时也为其营建了精神皈依的乐园。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宫廷的 藏传佛教艺术将汉地、西藏和蒙古造像艺术风格冶于一炉,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风格样式, 在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以多伦诺尔为 中心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哲布尊丹巴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也曾经盛极一时,对于宫廷藏传佛教艺术乃 至安多、西藏和康区的佛教艺术都曾经产生过巨大面持久的影响。此外,土默特地区延续着明代 以来的发展势头,产生了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美术遗迹,如包头昆都仑召壁 画(1729)、包头五当召及其壁画(1749)、以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锡拉木伦庙密宗殿壁画(1758 年)等。

壁画是锡拉木伦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壁画艺术是整个蒙古地区壁画中色彩最为浓重 的,主尊造像充满异域风情,深受尼泊尔画风的影响。最为精彩的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代表,时轮 金刚、密集金刚造型优雅、设色流畅,构线精细,是难得的蒙元壁画艺术精品。锡拉木伦庙壁画 题材广泛、涉及宗教、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内容以佛教人物、教义、山水景色、花卉 禽兽、装饰图案为主,场面宏大,表现内容极为丰富。绘画所用的颜料为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 上罩一层清漆,色泽鲜明而耐久。

锡拉木伦庙壁画绘制精美,技法高超,内容丰富,表现生动,处处渗透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 成功地将藏传佛教与内蒙文化文化融汇。锡拉木伦庙壁画在做工艺和材料上不仅沿袭了藏传佛教 壁画的做法,还因地制宜进行了修改,具有当地特色。体现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精华、劳动人 民的智慧,锡拉木伦庙壁画为建筑壁画。在支撑体上制作地仗,地仗中加入麦草、麻等物质起拉 结作用。石灰等铺设白粉层,用于壁画绘制打底。颜料层则使用矿物颜料绘制纹样,内容丰富, 人物生动。锡拉木伦庙壁画是前人经验积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佳作,是研究我国内蒙地区壁画 画工艺的重要实物依据,在宗教研究上也极具科学价值。

锡拉木伦庙
ICP:蒙ICP备2023002582号   版权所有:四子王旗文物保护所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